军民在线论坛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心声 > 正文

竹园记事

2020-06-24 19:48:04   来源:刘洪乐 中国书画市场   评论:0 点击:


 

 

《竹园记事》(廿一)


        流火般的七月里,竹园的清晨还是颇为舒爽的。微风摇荡着青翠的竹林,送来些许的凉意。当第一缕阳光照进亭阁的时候,张源先生便会习惯性地铺展开“红星”宣纸,摇匀了香墨,蘸得个笔饱,然后开始一天的例行书写。或书唐诗宋词,或写自己的新作。也有时拾来旧句,重新温习之后再加以研磨。退休之后养成的这个习惯,就这么一直坚持着。

        而2009年的7月,对于张老来说,却是记忆中难忘的重彩一抹。那一年的那一个七月,年近80高龄的张源先生荣受中国文联表彰,膺获“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奖。张老手捧奖章,静静在坐在竹园里,心中荡漾着激情的浪波。他感到一丝欣慰、感到一丝快乐。他更由衷地感谢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和认可。而这些所感所想,更坚定了他对献身艺术事业的执着。

        那一年的那个七月,就是在这个竹园里,就是在这个竹园的亭阁,张源老先生共创作了近80幅书画作品,并决意捐献给家乡,也把深情捐献给悠悠汤汤的京华运河。同年九月,张老应邀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文联老同志书画摄影作品展。十一月。其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翰墨春秋”全国百位老书法家作品展,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珍藏。


时在2020年6月13日于北京



《竹园记事》(廿二)

        记得早些年的时候,每次随艺群老师(张源先生的长子)去竹园,都会看到一把戒尺,端端正正地放在张老先生书案的左上方。据说那戒尺是早年间老师专门用来惩戒学生的工具。戒尺是用两块木板做的,一府一仰,仰者在上,俯者在下。分别各长七寸六分和七寸四分。做工精细,极其考究。

        一九三九年入夏时节,七岁的张源到当地的一家私塾就读。从那时起,每天就是在这戒尺的监督之下,受到了严格的写字训练。张老先生曾回忆说:私塾先生是他的舅舅,叫吴怀山,舅舅是晚清的秀才,为人心地仁厚,宽和得很。但进了讲堂之后,便会十分地严厉,对学生练字的一点一画,都要求得非常认真。因为练字刻苦,悟性也好,张老小的时候并没有体验过戒尺的滋味。张老说,自己的大哥张海,曾在晚清时期做过盐务大臣家的总管,这个大哥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极高,他自己从小就受过不少大哥的熏陶,这对他后来的成长不无关系。

        一九四九年,张源先生考入通州潞河中学。进入璐河中学不久,便和刘绍棠等同学联手创办了红楼新闻社,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追求革命进步,这个红楼新闻社,在当时极具影响,也成为潞河中学百年发展史中,一页激情的华章。


时在2020年6月18日于北京


 


《竹园记事》(廿三)


        每次走进竹园,倘若你细心地留意,就不难发现,这里含涵着儒释道教的绝妙玄机。借势自然的建筑、富有哲思的布局、讲究四角齐全的亭阁和花草石树的阴阳相依。一切都那么自然地融合,又巧夺天工般地浑然一体。这样的一种气场,注定了这片园子春秋不衰的盎然生机。

        一九三一年,张源先生出生于通州区宋庄镇的双埠头村。据张老先生回忆说,早年间的时候,这个村子里的寺庙很多,大大小小的算起来,总共也有十几个,供奉的神灵也不一样。村子的东头有老爷庙,也就是关公庙,村西是药王庙。还有一座特别宏大的寺庙,一度香火很旺,后来毁于战火。村子里的老人们都说,那些寺庙曾经都很灵的,其中那座特别宏大的寺庙,就有过本村放鸭女当了后宫娘娘以后专此而建的美丽传说。

        一九四二年,少年张源进入儒道文化学习,取道号为新佑。自此,学习了儒家的法制思想和道家的思辨学说。这为张老后来的学识和修养奠定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亦使其成为抱守坚定信念,一生致力追求爱党爱国爱乡爱民的大道之人。


时在2020年6月19日于北京


 


《竹园记事》(廿四)


        竹园里有间屋子,挂有一块醒目的牌匾,上书《秋枫书屋》。这牌匾是原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先生题写的。在这个书屋里,有张源先生早年画的两幅山水图,一幅是《清凉山古刹》,一幅是《北国静谷》。其之构图本真,线条明快,色彩纯朴,用墨自然。笔法厚重,写意雄浑。观之如身临其境,那山那水恍若眼前。且特点鲜明,绝无重篇。吴作人先生曾赞道:张源之山水极具风格,完全可以旗树一帜,独领一派,姑且就叫做“太行派”吧。

        张源先生除了自幼习练书法,青年之时更热衷于绘画,而且天赋异禀,悟性极高。那时的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得空得便,便总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张等,非常认真地画上几笔。记得有一次在竹园里闲谈的时候,张老先生为我们讲述过一段小故事,这故事就是关于他青年时痴迷于画画的一个真实经历。

        那大约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个初秋的下午,青年张源在回张家口的路上,搭乘两位老农的马车,马车在崎岖的乡间路上颠簸着,其中一位老农便在这颠簸中疲惫地睡着了。看着老农酣睡的姿态,张源忽然觉得,应该将这农民日常辛苦的细节用画笔记录下来。于是他打开了身上破旧的背包,拿出纸和笔,极其用心地画了起来。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在张源快要画完的时候,拉车的马儿一声嘶鸣,酣睡的老农被惊醒过来。当醒过来的老农看到了张源手中的画,先是惊奇,转而又颇有不快地说:“你这是画的我吧?这可不行,太像了,这样会摄走我的魂魄的,千万使不得、使不得……”万般无奈下,张源只好笑笑说:这样吧、老伯,等我画完以后,就把这幅画送给您老,您看这样行吧?老农一听,十分高兴。最后,把那画整整齐齐地叠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怀中……


时在2020年6月20日于北京


 


《竹园记事》(廿五)


        这些年去竹园的次数越发地多。一来是采访的需要,二来也是因为艺群老师孝顺,每次回竹园看望年迈的父母,大多由我陪着。在相对频繁的交往中,我对张源老先生书法艺术的了解也就愈发的深刻。

        张老七岁开始习练书法,少年时期就学习道家文化。在他的书法生涯中,通读了唐楷、魏碑、汉隶、金石等经典之作。其书法创作以传统法度为主导,师承诸恩师,容纳百家之长,道法自然,功底深厚。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曾获中国书法事业贡献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在国内外膺誉众多,影响极为深远。

        前些年,张老先生曾邀欧阳中石、沈鹏、刘炳森等书法界巨匠,尽情泼墨挥毫,共同捐建了运河文化碑廊。二O一九年,九十高龄的张老先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巨幅榜书“运河”和“古塔”,用以捐献给当地政府。张老先生说:运河和古塔,是通州的两大文化符号,我想用自己的作品,让通州的后辈们、让更多的青年一代们,以运河为荣,以中华文化为荣,爱家乡、爱祖国。


时在2020年6月21日于北京


 


《竹园记事》(廿六)


        竹园是个灵光之园。紫气环绕,异彩呈祥。这里有深厚的文脉积淀和丰盈的文化蕴藏。而竹园所处的潞城镇大营村,亦是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当年朱棣皇帝率兵北上时,曾屯兵大营,后来抗击倭寇的义勇联军亦曾于此安营并设帅帐。大营村史,上可溯至北周烟雨,有秦砖汉瓦古韵遗风,兼蓄唐宋元明清精华之气。大运河最宽河流曲经漫过,漕运码头岿然屹立,运河文化繁华于此。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一大批书画名家云集。张源老先生更从其收藏的一万余奇石之中,选取精华近百块,打造村内奇石走廊。并为大营村题写村碑、牌坊。

        漫步大营,其之街巷即是文化走廊。其之一草一木都充满文化的营养。党建引领大营的春天,文化沁染大营的芬芳。全国各地村落,无可匹双。这些年来,先后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的政要、贵宾以及国内各级领导莅临视察、指导或观光。每当提及诸此,张老先生总是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中华文化应有的凝聚力量。


时在2020年6月22日于北京


 


《竹园记事》(廿七)


        二O一六年,在竹园浪漫的秋色里,张源老先生曾经深情地谈起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也是一个多彩的秋季。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书法家协会迎来了日本一个文化交流团体。这个团体的负责人叫渡边寒鸥。此人专研中国历史,并精通中国诗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极高的赞誉。就是在这次访问交流中,渡边寒鸥与张源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商定,将共同策划以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的自咏诗展。一九八三年,张源先生在出访日本参加第一届中日书法交流大展之后,随即参与策划了中国书协和日本自咏协会联合举办的“中日自咏诗展”。在此后的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O年,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二OO七年等,又相继在济南、北京等地,连续组织了“中日自咏诗书法艺术联展”、“中国自咏诗交流展”、“中日友好自咏诗书展”等大型活动。对于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走向世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其繁荣复兴,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和助力作用。

        二OO四年,年近八十高龄渡边寒鸥先生最后一次到中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遗憾的是,这一次,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见到张源老先生。但在当时中方接待的团队中,有张老先生的长子、时任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的张艺群老师。渡边寒鸥听说后,迅即走到艺群老师面前,一面托咐他代向张老问好,一面又深情地感叹道:在对于中国诗词歌赋方面的优秀文化传承中,日本正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他们这一代人已经老了,而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则道路漫长,责任沉重……


时在2020年6月22日于北京



 


张源 (原),号金石道人,1931年生于北京通州宋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艺术职称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刻字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书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及部分地区书画院顾问。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主任、展览部主任。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赏石收藏家、理论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安徽阜阳市首届【金融之星】评选表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更多 收藏

Copyright(c) 2016 军民在线论坛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17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