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警在线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视点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视点播报 正文

浙江农林大学300师生校园里参加秋收劳动体验农耕文化

2016-11-01 06:31:21 
  • 浙江农林大学300师生校园里参加秋收劳动体验农耕文化

  • 下一页


拿起镰刀在水田里割稻、和同学比赛谁挖的番薯大、初次体验在土里拔萝卜……10月30日,浙江农林大学300多名师生在校园农作园里,参与挖番薯、割水稻、拔萝卜等秋收劳动,以这样的方式感受农耕文化,增强广大学生对农业的感情,树立投身现代农业的理想。

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有个提供给农学类专业学生进行农作实习的小农场,师生们将之称为校园农作园。当天,一系列以秋收为主题的校园劳动,在农作园里火热地进行着。300多名师生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分别参加了挖番薯大赛、拔萝卜、割水稻、辨农具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秋收活动,在劳动中传承农耕文化、体味收获的幸福。

收割的不是水稻是快乐

得知学校组织秋收劳动,大一学生朱悠悠很早就报了名:“我老家虽然在农村,对农业很有感情,但是从小到大基本没有参加过真正的农田劳动,真没想到,到了大学里还有机会和同学一起割水稻,感受秋天收获的乐趣。”朱悠悠参加了挖番薯、割水稻等一系列劳动,虽然在水田里割稻,把她一身衣服弄得都是泥水,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劳动热情,在泥泞的土地上,她和伙伴们说干就干。

大二农学专业的女生陈光润,在水稻收割比赛中以极快的速度获得了第一名,比男生队伍的速度还要快,这让大家都很吃惊。原来,陈光润来自贵州黎平,在家里也经常跟爷爷奶奶一起干农活,挖土种菜是家常便饭,割水稻自然也难不倒她,比赛结束,她并不觉得累,而是乐在其中。同样乐在其中的还有会计专业大二学生赵琼枝,虽然在挖番薯中衣服和鞋子都沾上了泥土,她依然很开心,“自己亲手挖出来的大番薯,很满足!

“没想到番薯还有这么多品种,不少品种是我以前看都没有看到过的。虽然大家都挖得汗流浃背,但是所有同学都非常兴奋,尤其是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使用出锄头,真的学到了很多。”同样参加秋收活动的大二学生李锐表示,自己来自农村,学得又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有机会参加秋收体验十分有意义。

大三学生孔丽丽,去年就参加过秋收活动,今年她再一次报了名。她觉得,自己从小在生长在城市里,虽然年年都经历收获的季节,只有参加了学校里的秋收农耕活动,菜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收获的快乐是无法被任何成功替代的,可以说挖到一个好的番薯,比我考试考了好成绩还要高兴,拿起自己挖出来的番薯,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除了挖番薯比赛外,拔萝卜、割水稻等活动本身的乐趣外,辨认作物、品尝番薯、萝卜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的学生甚至现场就“啃”起了番薯,整个农作园成为一场欢乐的海洋,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学到的是劳动技能更是学习动力

在农作园入口处,有一个占地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了数十件中国传统的农耕器具。风车、打稻机、镰刀、蓑衣、石臼、锄头……这些在城市里已经成为稀罕物的传统农具,不仅吸引了90后大学生的关注,很多年长的大学教授也睹物思情,想起自己年轻时参加劳动的场景。

“我曾经在姥姥家看过风车,这种风车不是用来发电的,而是通过摇动手柄,产生大小不同的风,从而实现将稻谷中的稻草、空壳吹走的目的,这样可以把饱满的谷粒留下。在农村,以前听说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农具,即使现在我们用起来也非常实用,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真的很佩服古人的发明。”在农具展示区,很多同学是人生第一次看到这些已经被机械化设备代替的传统农具,不少同学对这些传统农具都很惊奇。

除了农具以外,农作园里还展出了二十四节气、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等,尤其是满园的丝瓜、南瓜、吊瓜,更是成为农作园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学生们的关注。看着满园的作物,大一学生章雯雯觉得:“锄禾日当午谁都会背,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要说自己参与秋收,很多农具、蔬菜的名字都不知道,今天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于自己更好的从事农学类专业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同样参加割稻比赛的,还有农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陈青,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这次比赛,想来体验一下干农活的乐趣,陈青在收割完水稻之后深有感触的说:“干农活真的挺辛苦的,作为农学类专业的研究生,我觉得机械化、自动化农业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也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目标,争取研发出农产品种植、收割的机器,来减轻劳动人民的作业负担。”

“秋收劳作对于涉农高校的学生来说,既然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学习。”对于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秋收劳动,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军说,“了解农具、认识农作物,是农学类专业学生都具备掌握的,我们通过每年举办春耕秋收劳动,既帮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也通过劳动,让学生体验农耕劳作,感悟农业文化,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立志从农,让学生参与劳作,并收获劳动果实。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农作物的了解,增强了从事涉农专业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劳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挖番薯、拔萝卜、割水稻、辨农具……如今,上半年春耕、下半年秋收,定期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已经是浙江农林大学师生的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也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办学近60年来的传统。

作为成立于1958年农林类高校,浙江农林大学从建校第一天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学习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每一位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该校老校区的不少老房子、运动场,也都是当时学生参与建设的。

为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浙江农林大学将参加劳动、参加校园绿地管理,以创新学分的形式进行确定和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拔草、采茶等各种劳动,一直是该校对学生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该校在学生寝室里布置了二十四节气图、在活动中心布置了农耕文化展,并将化石树作为代表性地标,屹立在学校最中心的位置,为学生着力营造参与劳动、感恩自然的良好氛围。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将拥有近3000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全校园学生义务管护,并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学生农作园、平山农场等劳动场地,还在浙江德清建立了500多亩的实习农场,鼓励学生种瓜种菜,在户外开展生产劳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浙江农林大学还专门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施肥、翻整、起垄等劳动生产,同时选育了各种果蔬的小苗,分配给学生耕种。

该校农作园的技术指导叶志明老师说:“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大都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干过农活的大学生非常少。鼓励大学生里参加劳动农活,自己动手种植果蔬,他们不仅能够见证果蔬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增强从事农业必须的动手能力,还能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对于他们更好的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很好的积累。”

“劳动教育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这是一种实践,倡导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十分支持学生参与劳动,他说,鼓励学生到农场劳动、参与绿地养护等形式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也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三农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感恩自然的品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课余劳动,希望学生能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等二三课堂结合,增强学生奉献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能够在毕业后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

如今,通过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劳动,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们,对农业的感情增强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深刻了,也将珍惜劳动果实、注意勤俭节约、尊重感恩自然的美德传承了下来。在校园里,该校的学生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时刻注意节水节电,主动倡导物品循环使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毕,业生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创业的比例也不断增加,……一代代农林人,在躬耕校园的过程中,增强了劳动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感恩自然意识。(陈胜伟、霍婷婷)